2019 年,江苏无锡完成世界首例产妇肺移植手术,家属为手术成功激动不已。
主刀医生却道出 “希望从未做过这台手术” 的复杂心声,而产妇最终还是因器官衰竭离世。
42 岁的吴梦明知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却坚持妊娠。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医学困境与生命考量?
身体初现端倪这位名叫吴梦的产妇,不但是成都华西都市报的记者,还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家。
2015 年她在天涯论坛发表的情感小说《活着》,仅仅连载半年点击率就超过千万,深受读者喜爱。
展开剩余90%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共鸣,与她本人跌宕起伏的经历密不可分。
吴梦的第一段婚姻并不美满,因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婚后。
她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
直到 2013 年 11 月初单位组织的一次普通体检,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无锡二院检查时,胸片显示她左肺有阴影、右肺有小结。
随后的 CT 检查虽排除了肺癌和肺炎,却发现她的肺主动脉比正常人粗。
为查明病因她又做了心超检查,结果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还有 16MM 的房缺,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压力值高达 110mmHg。
医生看着检查结果,满脸遗憾地告诉她,由于病情严重且已过了修补心脏的最佳时机,她很可能活不过 41 岁。
这个消息让吴梦十分害怕,可天生乐观的她不想就此向命运低头。
患病后的吴梦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走到哪儿都得带着吸氧机。
生怕肺部压力太大,导致供氧不足而窒息。
但她不甘心被病魔困在原地,没过多久便决定背起行囊四处旅游。
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积极的心态对抗这突如其来的不幸。
高龄查出怀孕在旅游途中,吴梦常常将对抗病魔的点滴经历分享到网络,这些文字吸引了王珂丁的关注。
他被吴梦字里行间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总会在文章下留言鼓励。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络,甚至相约见面。
初次见面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彼此投缘得如同多年老友。
相似的失败婚姻经历、同为单亲家庭的背景,让两人格外能体谅对方的艰辛。
这份默契也让感情悄然升温,不久后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在王珂丁的陪伴下,吴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当他求婚时,吴梦虽因担心病情拖累对方而纠结。
却最终被王珂丁的坚定打动,两人顺利步入婚姻殿堂。
2018 年,42 岁的吴梦意外怀孕。
这个消息对高龄且身患重病的她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医生明确建议终止妊娠,强调她的身体无法承受怀孕与分娩的双重压力。
继续妊娠可能导致,一尸两命的悲剧。
但吴梦内心极为矛盾,她深爱着王珂丁。
渴望拥有一个属于两人的孩子来弥补愧疚,也希望大儿子能有个伴。
最终在痛苦挣扎后,她不顾医生再三劝阻,决心生下这个孩子。
坚持留下孩子怀孕后的吴梦,身体如朽木般急转直下,频繁因心力衰竭引发窒息被送医抢救。
鼻腔血管在药物作用下脆弱如纸,每一次咳嗽都伴随着血丝,体重像沙漏般锐减却仍咬牙坚持。
为缓解肺动脉高压,她每日需服用靶向药维系生命。
可这些药物只能暂时压制病情,无法阻止右心衰竭的恶化进程。
随着孕周增加,子宫对胸腔的压迫让她连平躺呼吸都成奢望。
当检查显示右心室,已扩张至正常大小两倍时。
器官移植中心按 “急重优先” 原则,将她列为肺移植候选者。
幸运的是,不久后适配肺源到位,但主刀医生陈静瑜却坚决反对手术。
他清楚这类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肺移植尚无先例。
妊娠状态会使围手术期死亡率陡增,更担心突破医学常规可能引发的伦理争议。
吴梦得知医院顾虑后,在社交媒体发布手写免责声明,宣称 “若术中死亡与医院无关”。
并用 “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童年” 的执念,持续说服医生。
最终陈静瑜在医患双方的压力下,颤抖着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最终还是离世2018 年 6 月 16 日,当胎儿在子宫内每一次胎动,都像重锤敲击着吴梦濒临崩溃的心肺时,医生不得不启动剖腹产手术。
手术台上,麻醉针刚推入静脉,她的血氧饱和度就骤降至 60%。
随着子宫被划开的瞬间,肺动脉高压引发的大出血如决堤般涌出5000 毫升血液(相当于全身血量 1.5 倍)。
手术已持续 8 小时,最终诞下的 2 斤男婴因器官发育不全,被立即送入保温箱。
而吴梦的右心室已膨胀如气球,心电图上的波形微弱得几乎消失。
陈静瑜团队连夜制定肺移植方案:这台世界首例产妇肺移植手术,要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完成双肺置换。
术野里每一根血管都像被高压注满的橡皮管,稍有不慎便会爆裂。
12 小时的手术马拉松中,体外循环机的嗡鸣与监护仪的警报声交织。
当供体肺叶植入胸腔的瞬间,吴梦的血压曾三次归零。
主刀医生陈静瑜的手术钳在显微镜下精准如镊子,每一次缝合都伴随着团队压抑的呼吸声。
直到凌晨 4 点,新肺终于泛起健康的粉红色,手术室里才响起低低的啜泣。
但术后 ICU 的每日费用高达 2 万元,卖掉婚房车产凑来的费用很快见底。
吴梦拔掉中心静脉导管坚持出院,将抗排异药换成廉价仿制药。
半个月后,肺部 CT 显示移植肺叶已布满白色浸润影。
高热不退的她躺在出租屋的简易病床上,看着保温箱里儿子的照片喃喃自语。
当陈静瑜带着新肺源赶到时,她的肝肾功能已全面衰竭,ECMO 管道里的血液开始出现凝块。
2019 年 4 月 1 日清晨,最后一次心电监护仪拉成直线时。
窗外正飘着无锡的春雪,距离那场轰动医学界的手术,仅仅过去 9 个月。
结语这起世界首例产妇肺移植事件,在社会上激起强烈震荡。
主刀医生陈静瑜在采访中直言,这台手术是吴梦以 “母爱” 为名对医学规则的 “绑架”。
他言辞恳切地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宁愿从未实施这台手术,只希望未来不再有类似患者用生命冒险。”
这番肺腑之言折射出医学界,对医学伦理与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网友们的议论更是沸沸扬扬,不少人认为吴梦的选择极度不理智。
甚至尖锐指出这起 “首例” 手术并非医学进步的荣光,反而是对医学严谨性的伤害。
他们从伦理与资源分配角度批判道:
吴梦明知自身病情却坚持妊娠,不仅将自己推向死亡深渊,更浪费了极其珍贵的肺源。
要知道,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 30 万,而肺源匹配成功率不足 1%。
她的选择对那些在绝望中等待的生命而言,无疑是一种资源的不当占用。
更有网友认为,吴梦的行为本质上是将个人情感,凌驾于医学科学与公共资源之上。
其悲剧结局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并不值得同情。
然而,当我们冷静审视这一事件,会发现其中交织着医学伦理、生命自主权、资源分配等多重复杂命题,难以用简单的 “对” 与 “错” 来评判。
吴梦对生命的渴望、对家庭的眷恋固然令人动容,但她是否真正权衡了自身选择的风险?
医学在面对患者强烈的个人意愿时,该如何把握治疗的边界?
稀缺的医疗资源又该如何在个体需求与公共利益间寻求平衡?
这些问题不仅拷问着每一位旁观者的价值判断,更推动着社会对生命伦理与医学责任的深层思考。
你又是如何看待这起事件中情感与理性、个人选择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呢?
发布于:甘肃省配资网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