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悬赏破解甲骨文,据说一个字就是十万奖金。
抱雪斋是又双叒叕来领奖的。
这次破解的是一个甲骨文里面非常非常常见的“难”字。此字过去被有的人释为“熯hàn”,有的人释为“堇jǐn”,还有的释为“艱(艰)”。其实都应该是“难”。
此“难”字的字形如下图所示,同样的字形,一个被释为“熯”,一个被释为“堇”。
图片
图片
从字形上看,这个字分明是一个头戴“廿”字形高冠的大头人,正在从一团火焰上方跨过的样子。
这个人,是一个正在举行傩礼的傩者。
这人明显硕大的头颅,实际上就是傩者戴的傩神面具;
这人头顶上那个“廿”字形的帽子,就是傩者头上戴着的冠饰;
这人跨越火焰的动作,就是傩礼中“下火海”的仪式。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片
古代的“傩nuó”字,原本都写作“難(难)”。
所以,这个过去被释为“熯”或“堇”的字,实际上是一个“難”字,其字形来源于一个正在傩礼中跨越火堆的傩者,其本义是举行傩礼,是一个动词,读作傩nuó。
有关傩礼的更多信息,详见下文:
跨越万年火海!从良渚神徽到三星堆面具,全在跨火傩者“堇”字里复活
古代的傩礼是为了禳除灾难举行的,所以“難”字又因此引申出灾难之意,读作nàn。这时的“难“字可以是名词“灾难”之意,也可以是动词“责难”之意。
以下是甲骨文里面常见“難(难)”字的nuó和nàn几种用法。
分别如下:
一、我难(nuó)
甲骨文“难”字当动词“傩祭”之意使用时,常用短语有“我难(傩)”或“我不难(傩)”,意思是我是否举行傩礼。
常见句式有:
“我难(傩)”
“我不难(傩)”
“我其难(傩)?”
如下图所示:
图片
二、降难(nàn)
甲骨文“难”字当名词“灾难”之意使用时,常用短语有“降难”,是询问天帝是否会降下灾难的意思。
常用句式有:
“帝其降难?”
“不惟降难?”
如下图所示,(图片均来自《诂林》,下同):
图片
三、责难(nàn)
甲骨文“难”字当动词“责难(nàn)”之意使用时,常用短语有“难我”,意思通常指是(天帝)对我责难。常见句式有: “帝惟难我?” “帝其难我?” 有时候倒装句,写成:“帝不我难?” 意思也是询问天帝会不会责难我。 如下图所示:图片
综上所述,甲骨文里旧释为“熯”或“堇”或“艱(艰)”的这个字,其实是个“難(难)”字。 《说文解字注》也说,“熯”是“戁”的假借字,可见“熯”正可通作“難”。 《说文解字注》:楚茨毛傳曰。熯、敬也。熯本不訓敬而傳云爾者、謂熯卽戁之叚借字也。心部曰。戁、敬也。長發傳曰。戁、恐也。是其義也。本文为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网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