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积分”变“信用资产”,村民凭好口碑就能贷到款;“孝善之星”牌匾,撬动1800万基金投入;文化大集,让上万群众乐享精神盛宴……
近年来,任丘市创新探索乡村振兴模式,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创新活动形式,实现了精神文明培育、基层治理提升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尤其是“文明信用+”评价体系,颇具示范意义,将孝善美德、乡风文明等“软指标”量化为可评估的信用资产,构建“德者有得”的激励机制。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激发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任丘方案”。
开展孝善等活动,重塑文明乡风
在任丘市辛中驿镇张施村村委会大院里,五彩缤纷的棉被整齐地悬挂在晾衣绳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是村里延续了30年的“晒被子比孝心”传统活动。
“每到这天,我都要穿上新衣服来参加。”李阿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特别高兴,关键是孩子有这份心,我这心里头比被子还暖和。”
活动现场,村委会工作人员正仔细检查每一床被子,从洁净程度、柔软度等方面进行评比。这项富有特色的孝道传承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更成为村里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展开剩余87%这样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任丘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除了孝善活动外,近年来,任丘市还开展多元的传统活动、爱心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更培育了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图为任丘市会战道街道一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2025年以来,任丘市文化惠民工程上级任务165场次,目前已完成130余场;邀请北京京剧院开展迎新春大型戏曲演出2场;承办沧州市“村晚过大年”示范演出活动1场,线上线下观看3万余人次;组织辛中驿陈家边村、梁召辛安庄县级示范性村晚2场;“沧州市文艺院团文化大篷车赶大集”活动3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群众在家门口献上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任丘各级团组织还组织“寸草心爱老敬老行动”,每月开展1次,安排4至5个轮值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打扫卫生、义务理发、义诊治疗节日慰问等多类型关爱志愿活动。数据显示,任丘市组建28支寸草心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寸草心活动开展以来,志愿汇平台统计数据共开展活动377场、累计志愿时长14652小时,参与服务人数2753人次。
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力,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以前觉得孝顺是自家事,现在明白这也是社会责任。”有村民这样称。
这种价值认同的转变,正是任丘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宝贵的成果。
创新机制,打造德治样本
乡村振兴要立足乡土文化根基,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将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文明风尚,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新时代农村的鲜明底色。
任丘市创新机制,通过“物质+精神”双重激励,实现了德治与金融服务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近年来,任丘市创新打造“孝善任丘”德治品牌,通过建立孝善基金、开展典型评选、推行“文明信用+”等举措,将孝善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图为任丘市村民获得“孝善和美家庭”称号。
在任丘市辛中驿镇陈家边村,村民陈志强家门口悬挂的“孝善之星”牌匾引人注目。这位连续四年获此殊荣的村民,与弟弟陈志旺共同悉心照料着年过百岁的老父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美德。
六年来,像这样的“孝善之星”牌匾,陈家边村已经颁发了54块。
这样的孝善典型在任丘市并非个例。近年来,该市创新推出“孝善任丘”德治品牌,通过《关于创新德治模式打造“孝善任丘”的指导意见(试行)》的出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孝善文化培育机制。
这套机制通过设立“孝善基金”、评选出“孝善家庭”“孝善之星”,并依靠“文明信用+”,推出“孝善贷款”。
具体来看,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捐款、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等,以村为单位设立“孝善基金”。孝善基金主要用于开展孝善家庭、孝老爱亲典型、善行义举模范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
对评选出的孝善典型,会开展“孝善家庭”“孝善之星”评选,不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通过举办表彰大会、事迹展览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更多的村民能够了解并学习他们的孝善精神。
几年来,辛中驿镇组织开展“孝善家庭”“好儿媳”“孝善小孝星”等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孝善家庭326个,孝善标兵和孝善小孝星284个,孝老爱亲典型、善行义举模范544人。
文明信用+金融激励,赋能经济增长
在任丘市,一种创新的“文明信用+”评价机制正在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6月17日,沧州农商银行包村客户经理张紫微来到梁召镇辛安庄村村民李美艳家中,现场为她办理了一笔20万元的信用贷款。与以往不同,这笔贷款无需任何抵押物,全凭李美艳一家在村里的好口碑。
“有了这笔钱,就能很快完成家里的装修工作了。”李美艳说。平日里李美艳一家孝敬父母,为人和善,在村里积极参加环境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这为她积累了不少“信用积分”,这些积分让她免抵押就能获得贷款。
李美艳的经历并非个例。任丘市以梁召镇为试点,探索出一条“文明行为—信用积累—金融激励—治理提升”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任丘市制定了详细的“文明信用+”评分标准,涵盖六大核心指标:家庭资产与收入、年龄结构、社会诚信、文明行为、健康状况与婚姻状况、负债与信用记录。
截至目前,该镇建档户数800余户,授信户数72户,用信户数27户,合计金额1390万,主要用于特色产业扶植、个体经营、家庭消费等。
梁召镇的成功经验在任丘市其他乡镇推广。长丰镇等地也纷纷推行“文明信用+”模式,将孝善行为、志愿服务等纳入个人信用体系,让村民的善行义举不仅能赢得社会尊重,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
图为任丘市梁召镇辛安庄村,工作人员到农户家中为其办理孝善贷款。
任丘市这种“文明信用+”的“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双重模式,一方面,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孝善实践的热情,弘扬了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另一方面,打通了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通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文明信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显著提升作用。将志愿服务、孝老敬亲等善行纳入信用积分,与贷款额度、政策优惠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居民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同时,对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典型也起到推动作用,形成示范效应,促进乡风改善。
此外,“文明信用+”对移风易俗工作帮助巨大。通过信用惩戒机制,如降低积分等方式,约束红白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陋习,缓解高价彩礼、攀比浪费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营造出勤俭节约、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这一机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金融机构对高信用积分人员提供“信用贷”等低息产品,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小微企业融资相对困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发放的贷款主要用于汽车配件、塑料制品、电力金具等地方特色产业和农业种植相关产业的扶植上。通过“文明信用+”,将思想道德约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形成“文明行为—信用资产—经济收益”的闭环,探索出一条以道德诚信赋能经济增长、以经济激励反哺文明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撬动乡村振兴,“软实力”变“硬支撑”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任丘市以文化软实力锻造发展硬支撑,走出了一条德治引领、文化铸魂的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是工业产业升级的“精神引擎”,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其中指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
任丘市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的要求,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转化为基层治理的“任丘方案”。通过建立“评选表彰-基金激励-信用转化”的全链条机制,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文明新风、激发了文化活力,更在产业转型中塑造了诚信、创新、协作的时代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的硬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任丘将持续以德治为引领,加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深度融合,真正让精神文明发挥出凝心铸魂、集聚人才、振兴乡村、赋能经济的重要作用,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绘就一幅乡风淳、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段文平
编辑/郑伟彬
校对/李立军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