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年,新势力车企跟华为搭上线的消息,真是一波接一波。昨天刚听说零跑汽车正在跟华为聊合作。还没最终敲定,但江浙沪圈子里的人基本都知道了。还挺魔幻的。看得出来,最近‘投华’的品牌比想象中还多。别人往外看,我们国内倒是一窝蜂往华为门口扎堆。行业里没啥秘密可言。人一多,这里面水就更深了。
其实不止一个大V在爆消息。最近也有消息说华为ADS正在全力扩张。再过几个月,还会有各种重磅合作放出来。我见多了,不再瞎兴奋。关键还得看最后谁真成了赢家。
看销量数据才是王道。到2025年7月,比亚迪新车销量直接破34万,还是老大。但今年零跑也终于闯进了月交付5万辆的门槛。出口什么的也在发力。零跑今年1到5月出口卖了17200台,新势力里冲到了第一。撇开情怀,真实力不能糊弄。零跑董事长朱江明前阵子还放过话。今年预期要卖到50万到60万辆。海外去年1.3万,今年目标要冲5万。这个胃口,还是挺能整活的。
02 ’投华’到底图啥?我反复琢磨,怕的就是一窝蜂学得四不像。
先看华为模式。三套系统。标准零部件模式,说白了,直接买华为家的零部件。这里的车联网模块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电机啥的,都能拉清单买。自己组一下。好,零件有保障,剩下的搞整合,自己头大。
第二种,HI模式(Huawei Inside)。这个就狠了。硬件加软件一锅端。全栈打包。说人话就是,做一辆车没啥头绪,不如全都交给华为的人和方案。厂商和华为深度捆绑,时时更新,不断升级。对新势力或者说对零跑这种规模、技术储备都一般的品牌,还挺诱人。但同时,撸虎须。品牌越依赖,全盘性风险也越大。之前有厂家玩HI模式,被掰手腕了,大家都知道的事儿。
第三种,智选车模式。有点像智囊团。华为不仅给产品、技术,还要用自己终端、手机业务积攒的市场经验,帮车企搞产品定义、渠道和营销。简单讲,不会卖、不太会造,那就华为一条龙。这对没经验又想冲销量的,有点像救命稻草。可一旦深度依赖渠道,丧失自主能力也没跑。
4月份华为乾崑技术大会,发布了新一代ADS 4自动驾驶方案。写在明面上的卖点很细。高速L3的商用终于准备好了。对比传统L2辅助驾驶,就是更智能、更安全。四个档位。基础的ADS SE,安全和基础辅助一应俱全。Pro多了激光视觉和更多辅助功能。Max主打高端,全维安全,啥都往上加。Ultra能高速L3,就是广告里的那个‘开车不累’。经济型到豪华型都能选份套餐。被动安全、泊车、机智辅助,华为撤回售后啥时候送USB线还真说不准。
03 如果你是零跑,选哪条路?要我说,先别上头。直接买零部件,最灵活,灵活也意味着自己要全部打理多头衔。搞HI模式,短期能快速跟上智能化步伐,但现在车圈变化太快,一旦深度依赖,后面想转型就痛苦。智选车确实省心,但品牌力、利润,都要分一杯羹。况且华为自己也在不断迭代,新版本说来就来,吃螃蟹的队伍总在变化。
技术是一步到位了还是慢慢补课?销量是靠谁的渠道还是自家韧劲?老实说,不同企业阶段打法不一样。大环境每年都变。有的时候拼的是资源,有时候拼的是自我认知。上赶着和华为深度合作未必是灵丹妙药。
我身边开新势力电车的车友,倒是更担心服务。今天你是全新生态,明天万一分了家,更新OTA和售后的体验,真会变。市面上不是没见过的事。
04 细算下来,不管零跑最后选哪条路,最核心的还是要保住自己的底线。技术短板可以补,品牌和服务可不是说合作就能一劳永逸。销量短期能靠‘投华’刺激,但能不能自我造血才是真的狠角色。如果只关注噱头,到头来变成渠道的附属品,那可真是吃力不讨好。
很多车友也许觉得和华为合作,高端、智能、面子都足够。可买车、用车、养车这条线,出问题还是找自家品牌。华为渠道广、技术牛,各有利弊。别只被一时的光鲜冲昏头脑,最终能省心用、靠谱开的电车,才算真本事。
要我说,买车看数据,看本事,更要看三年后的售后站。哪个靠谱,心里有杆秤。
配资网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