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内三次高规格会晤,这节奏,哪个大国不是在赌命拼桌,谁敢说这不是“谈崩就炸”的高压局面?
5月日内瓦、6月伦敦、7月斯德哥尔摩——每一站都像踩在钢丝上,背后是930亿欧元欧盟反制清单和东盟的供应链大挪移,谁在观望、谁在下注?
美国那边,财政部长贝森特一上场就把“最终要总统拍板”甩出来,特朗普推特一句话能让越南关税直接翻倍,中国会惯着这套路吗?
这波谈判,表面上是关税,底子里是全球对美国施压的态度在拧绳子,北美农场主、中国产业带、东南亚工厂——谁不是风雨飘摇?
如果8月12日美国恢复惩罚性关税,10%基准税+20%芬太尼税,谁能抗住?中国沿海几万家外贸企业直接面临生死线,美国大豆还会不会再次烂仓?
别忘了,这场局不止中美两家,欧盟的930亿欧反制,东盟忙着拆旧链拼新局,全球贸易体系又一次站在了二战后的悬崖边上。
谈判桌上,官方通稿只写“坦诚、深入、建设性”,但实际暗流比谁都清楚,谁也不想做那个先掀桌子的人。
美方想把中国买俄伊石油扯进来,中方直接怼回去,这种多边博弈,谁能一口咬定全局?
芬太尼问题,美国甩锅甩得飞起,但中国早摊牌:“芬太尼是你们自己的事”,谁替谁背锅?
芯片和稀土才是核心,英伟达H20芯片解禁换中方放宽6个月民用稀土出口,军用稀土还是中国手里的命门——你来我往,各退半步,算不算各自留了一手?
这场妥协算不上皆大欢喜,但自由贸易本来就不是一锤定音,90天窗口期,谁能预测后面会不会突然翻车?
18个字的结果:“中美将继续推动暂停关税等措施如期展期”,看着像原地踏步,实则争取了喘息时间,谁不想多活90天?
原定8月12日的死线,一口气推到11月,三个月喘息,全球市场立马松了口气,企业、投资人、政策制定者都盯着同一个问题:然后呢?
特朗普不靠谱是常态,任何一条推文都可能搅局,这次的协议,能不能挺到90天后?
回头看2018年贸易战,那时中国对美出口占19.2%,2025年已降到12.3%,这步“去风险化”,真不是嘴上功夫,是产业链真刀真枪地搬。
现在中美已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美国军工要中国70%稀土,中国拼科技突围靠美国90%高端芯片,这种“不对等依赖”,真的能随便脱钩吗?
全面脱钩就是双输,谁都没法独善其身,但底气在哪?中国“去风险化”进展肉眼可见,美国供应链重组也不是说断就断。
中美谈判出副部长级季度磋商机制,等于给冲突加了个泄压阀,至少不会突然“打爆表”,但能稳多久?
世界银行警告,关税战要是重启,全球GDP增长再降0.3%,这不是吓唬小孩,谁心里没点数?
每一轮谈判都像算成本账,毁灭大家都怕,但大国谁也不想让步太多,这次的18个字,是妥协还是缓兵之计?
未来90天,特朗普的签字笔企业的供应链、两国政府的算盘,全都在这场赛跑里,谁能笑到最后?
接受竞争与合作共存,还是滑向“中美必有一战”的深渊?没人敢打包票。
这次暂时的和平其实是大国博弈里最现实的胜利,但谁能保证下一轮不会突然变天?
斯德哥尔摩谈判到底是新冷战的前奏,还是产业链调整的拐点?答案可能只藏在下一轮谈判的猫腻里。
全球都在盯着11月,90天后,是继续喘息还是风暴再起?你说,谁敢先松劲?
中美90天关税喘息期,全球产业链押宝谁能撑到最后?
配资网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